威廉希尔官网

威廉希尔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威廉希尔官网  >  正文
央视网:教育改革的“死要面子”与“死不要脸”
作者:     文章来源:央视网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05-31 10:10      

 

    前两天,看到凤凰网博报2012年度文选《给理想一点时间》里面一位作者对有关中国教育制度进行解剖和批判,说到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一方面是“死要面子”的虚华与浮躁,一方面是“死不要脸”的无畏和无耻。发问这样的教育哪里还有灵魂和真谛?又如何能够撑起中国的明天和未来?

  其实,对于这样的类似的批判言论已经不绝于耳,只是批判不倒而已。

  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石毓智博士在武大作的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就批判当今的中国教育制度是“死要面子”,在于老师、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

  因为“死要面子”,而置忽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样一个信念于不顾,将原本应该“以人为本”的教育定义为“育人为本”,就使得原本是多彩的、幸福的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怪圈,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工人,将学生变成产品甚至是道具。

  如果说“死要面子”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多方力量对孩子的期许与实际执行当中的应试教育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死不要脸”则反映的是教育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们在“教育改革”的折腾当中上演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诈骗,掩人耳目玩“猫腻”,拿着文件规定当作为,校长队伍乱象丛生,把学生当道具的厚颜无耻。

  教育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而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产生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这或许才是问题的根源。或许当代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思想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培养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机械地填满各种框架性的条文的公民,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却可能犯哲学上的“形而上学”主义错误。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作用之下,决定了其教育制度必然是歪曲了“以人为本”的本意,形成“教招考一体化”的格局,“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产生的教育方式必然是——周末老师布置作业,寒暑假老师布置作业;父母们还要带着他们满城跑,参加各种提高班;上学、作业、考试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孩子们失去了童年和少年,也失去了乐趣。

  同样是凤凰网博报2012年度文选,有作者在谈到德国民富国强的奥秘时,强调了德国闻名世界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德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不教太多东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玩得开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识。严格来讲,德国从中学才开始传授知识,并且第一位是教你怎么去学习和思考。大学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来才给你讲框架性的知识。德国大学没有规定的教材,教材是根据老师的喜好和专业背景来确定,也就是说我今天想讲点什么是根据我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来定(纳粹思想例外)。

  笔者清楚地记得研究生开学之初,教务处处长对我们所讲的读研究生应该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其一是大脑,其二是技术。将思考问题的能力摆到首位,个人举双手赞成。

  对思考能力的培养的重视,恰恰就是注重人的教育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区别于非大学生最根本的一点便是系统、深入、独立以及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国外的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才能够非常自如地穿梭于各个专业领域之间。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可能成为华尔街的风云人物,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成为出色的新闻记者。大学毕业以后能够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取决于他的专业是否热门,而是取决于他在专业学习当中是否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们最需要的是人的教育,至于“死要面子”和“死不要脸”哪个更可怕之争,真的没必要一较高下。